香港向以考试文化见称,填鸭式教育尤为普遍。以英语教育为例,老师课上忙于灌输词汇、语法及句子结构等知识,以满足评估需要。然而,囫囵吞枣下,纵然成绩优异,学生却鲜少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对自学缺乏冲劲。浸大教育学系研究团队通过应用电子学习技术,为这类情况带来根本改变。
潘玉琼博士
每个单元细分为多个彼此关连的课题,学生须顺序逐一完成
早于2010年,教育学系副教授潘玉琼博士受教育局委 托,针对英语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评估。结果发现,香港学生自学能力不足,学习差异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亦难以处理。潘博士及其团队成员教育学系李兆璋教授与高级讲师黎国雄先生相信,电子学习有望成为潜在解决方案,遂与教育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通他们建立了一套供小学生使用的网上英语教育教材,重点连结其阅读与写作技能。项目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于四家本地小学进行试验计划,以收集数据。
潘博士表示,网上教材于香港而言并不稀罕,如果纯粹把内容从书本移植至网上,教学上根本不会出现改变。为改变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文化,她的团队提出「学习、教学与评估」(LTA)框架,三者结合,降低评核对学生的影响。
课业为本 循序渐进
团队为项目构建了一个网上平台及电子英文教材套装。网上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支援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电话的网站,而电子教材套装则是基于崭新的课业为本教学法设计,包含多个围绕特定主题的单元。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紧扣课程内容的课题,而且其重视沟通的特点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会话障碍。每个单元细分为十个以上的阅读与写作课题。这些课题彼此关联,学生只有按照预定次序方可顺利完成。例如其中一个课题就要求学生细阅电邮,再根据上面的内容填妥回条,这种渐进式的小课题协助学生积累知识与技巧,让他们得以完成单元的最后课题,通常是一个篇幅较长的写作题目。题目会给予指引,让学生活用之前习得的知识完成写作。此崭新的学习法讲究融汇读写技巧,故训练亦有别于传统的个别练习的形式,采用合二为一的形式进行。
潘博士强调,与重复且沉闷的练习不同,电子课题着重趣味性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必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部分课题一反传统,以图像代替文字,训练学生图像阅读能力。另一些课题则加入互动元素,例如让学生拖拽图画物件到特定位置,而非单调地圈选答案。此外,多数单元都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营造真实感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其中,同时亦有助他们日后应对这些日常状况。
教学相长
网上平台有助促进自主学习,学生可于课余时间完成电子课题,倘若遇上困难,系统会以注释形式提供即时反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此,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皆可以依据自己的进度完成课题,故潘博士认为此平台有助解决学习差异问题。此外,教师可以透过平台检视学生完成课题的进度,并了解哪些学生需要额外支援。系统亦提供功能让老师分析、比较不同班级的统计数据,以便配合学生能力安排合适课题。
「网上平台不仅学生受益,亦可促进老师的专业进步。」潘博士表示,电子教材套装附设课题前后的延伸教材,协助教师于课题前为学生作好事前准备,事后如有需要,亦可再行阐释补充。这些延伸教材可望作为指引,促进教师的专业进步。
电子课题重视互动,图像丰富,而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改变考试文化
研究计划成功开发并测试上述教材,但为求更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其效果,潘博士的团队开展一个知识转移合作计划项目,在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的一整个学年之中,把研究成果实践于一家小学的一个班级。团队事后通过与老师访谈及对学生进行意见调查来审视效果。结果显示根深蒂固的评核文化出现若干改变。学生反映,相比传统的教科书练习,他们更乐于做电子课题,因为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习练。另外,注解有助他们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从课题学到的技巧亦提升他们在英文阅读与创作方面的自信与独立性,让他们更勇于活用英语。老师亦同意,电子教材的「为学习而评核」的宗旨改变了她对评估的看法,通过数据分析,她可以轻易找到学生的弱项,并检讨教学方法以迎合其需要。因此,她认为电子资源有助改善教与学,学生与老师皆能从中获益。
研究成果的成功实践以后,团队为普及新教学法,于2019年3月举办讲座与工作坊进行宣传,吸引多达39家小学的56名英语教师参与。活动后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与会教师认同电子教材妙趣横生且有互动元素,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三家学校更表示希望试行新教学法。为期五个月的教学实践于2019年7月完成,事后评估得到与之前试验一致的积极结果。
鉴于计划的成功实践,教育局致函承诺,将于日后专业进修活动上,向更多小学教师推广电子教材。潘博士形容,此研究仅为「改变考试文化的一小步」,她希望未来有更多学校与教师应用LTA框架,以减轻学生压力, 并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乐趣。
教师于工作坊上试做电子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