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處2016年數字,青年人口中的3.8%,即29,780人屬於「雙待」(待業及待學),如何協助他們投身社會成為重要社會問題。浸大社會工作系教授黃昌榮就透過「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指引青年生涯發展。
黃昌榮教授
CLAP是全港首個結合跨界別力量,全面協助15-21歲在學及待業待學青年規劃前路的項目。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5億港元,於2015年5月開展,為期五年。
作為計劃首席研究顧問(社區),黃教授領導浸大團隊,專注從社區入手,為15至21歲的「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的簡稱)或有機會成為尼特族的青少年(NEET-at-risk)提供協助。所謂「尼特族青少年」,就是並非在學、就業或培訓的青少年,而國際上對其年齡劃分各有不同,是次計劃就針對15至21歲的青年。
CLAP不時舉辦活動推廣正確生涯觀念
職業不等於生涯
有關尼特族青年的社區工作並非新鮮事,但黃教授指出,社工以往多集中於勸籲他們讀書或找工作。「這個取向其實只是把主流社會眼中的NEET的N去掉,只着重其狀態結果,但就忽略了這個狀態結果到底是不是一個身份結果,以及是不是一個正面結果。」他強調,傳統外展工作或青少年工作只是希望協助他們找到一個狀態,而沒有考慮人才配置、工作對青年而言是否具意義、工作與餘暇生活會不會找到生涯發展的取向等問題。
因此,黃教授就發展出一套生涯發展的延展意涵。在傳統生涯發展觀,職業就是生涯,但在黃教授的論述中,職業生涯只應是生涯的一部分,其餘還包括餘閒生涯與學習生涯。學習生涯傳統上只重視資歷,但他指出,學習的過程現實上不僅限於文憑、學歷:「我們希望主流社會觀望一些匱乏、被邊緣化的青少年時,看得到他們的潛能,而不是只看他們的學歷。學歷固然重要,但經歷亦同樣重要。」此遂成為他推動「CV360」的誘因。一般的CV(履歷)只重視學歷、專業資格與工作經驗,但較全面的CV360亦重視人生經歷,因為人生經歷往往讓青年人產生轉變。
跳舞的VASK亦可以轉移至其他領域
生涯因子雙向轉換
黃教授就提出可轉移的生涯因子「VASK」這理論。所謂VASK,就是「價值、態度、技能與知 識」的縮寫,而這些因子大部分都可以轉移。他援引一個計劃的真實個案為例,一個DSE不及格的青少年在加入計劃後找到街舞這興趣,奈何卻難以透過跳舞賺取穩定收入。但他在計劃中發現,原來人生的生涯發展不只是職涯,而尚有閒涯與學涯。因此,他便以紮鐵為正職,下班後在NGO免費教青年少跳街舞,為日後開辦舞室鋪路。黃教授指出,紮鐵與跳舞兩者的生涯因子就可以轉換,例如跳舞時可借鏡紮鐵工作重視的安全措施;而跳舞所需的專注態度、團隊合作及計劃亦有助紮鐵工程,實現雙向轉移。
黃教授強調,其論述並非推翻職涯的重要性,而只是指出,職涯不能單看學歷,還要拉闊青少年人生經歷,故無酬工作亦十分重要。上述例子中,堅趣就是無酬工作的形式之一,因為很多專注發展的興趣與工作差異不大,只不過性質上是無酬。志願工作是當中的一個形式,如果做得成功的話亦有機會轉變成有酬工作,魔術、廚藝、手工製作就是常見例子。
啟動禮於2015年舉行,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獲邀出席
資源機會網絡 缺一不可
然而,除了讓年青人認識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之外,尚需要環境配合方能成事。黃教授指出,社會必須提供有利環境, 包括資源、機會與網絡(合稱RON)。與CLAP合作的五家NGO,包括香港小童群益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就分別成立五支地區服務隊,為社區的青年人提供RON。
黃教授過去曾遇到一位隱蔽長達七年的少女,學歷只有小學程度,但他發現少女的興趣是執拾家中物品,因此讓少女由兼職開始,在本地一家大型傢俬公司工作,一年多後因表現理想而轉為全職。少女後來重新上學,期盼起碼達到初中學歷。有賴社會支持,青年方有空間成長。
黃教授表示,改變人才配置方針對企業而言亦十分有利,學歷未必是聘用合適人材最重要的條件,反而相配合的VASK 才更願意長期留效。該傢俬企業亦因為透過應用ENOW-VASK概念配置人材,而得到職場平等機會的獎項。
CLAP開展四年多,至2019年7月已服務9,011位青少年。綫上用者研究顯示,85%同意CV360有助他們增加自信、自我認識與生涯發展。另有87%服務用者通過CLAP,獲得有意義的教育,就業或培訓參與。而參與計劃的672個商業夥伴,多達93%表示願意為青年生涯發展提供支援。有見於計劃成效,黃教授希望未來可推而廣之,把嶄新的生涯角度拓展至其他社會及文化,惠及社區更多低學歷青年,以至高學歷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