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體操促進社會共融

融和運動是融合智障人士與一般人士於同一隊伍的體育活動, 故被視為消除智障人士身上的刻板標籤的良好方法。浸大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張小燕教授就發明了一種嶄新的「融和體操」,一方面宣傳共融理念,另方面亦讓不同身體條件人士都可同享運動樂趣。

 

Self Photos / Files - Social Inclusion via Gymnastics 1

張小燕教授

 

普及體操是一種較為輕鬆的體操,適合不同年齡層與體能條件的人士參與。作為中國香港體操總會主席,張教授一直致力把普及體操推廣至社會的不同階層,包括兒童、長者及智障人士。多年經驗讓她想到,普及體操於促進融和社會方面具有莫大潛力,通過讓智障人士與普羅大眾共同參與,從而讓彼此於體育活動中拉近關係。

 

Self Photos / Files - Social Inclusion via Gymnastics 2

不少特殊學生有力完成難度較高的動作,潛力遠超大家想像

 

「同樂日」互相交流

在浸大知識轉移處的知識轉移種子基金支持下,張教授於201610月着手開展首個融和體操計劃。是次計劃以小學生為對象,涉及兩所主流小學及兩所特殊學校,共計97名主流學生與106名特殊學生。所選定的主流學生就讀四至六年級,張教授認為這個年齡層足成熟理解個體差異概念,並能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和睦共處。至於特殊學生則為輕度智障,年齡與主流學生相仿。

 

該計劃為學生提供普及體操的簡介與基本訓練,同時亦讓主流學生認識何謂個體差異。經過四節培訓課程,每所主流學校各自與一所特殊學校配對,參加於浸大石門校園舉行的融和體操同樂日活動。主流學生與特殊學生被安排組成隊伍,並於事前已接受相關訓練的浸大志願學生助理帶領下,合作創作屬於自己的體操表演。張教授表示,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活動刻意以比賽形式進行, 但勝負卻並非取決於動作難度或完成度,而是他們的投入程度與創意。

 

消除誤解 促進互動

雖然孩子於是次活動才初次見面,但他們的合作比張教授事前預期的更為出色。有主流學生更主動協助特殊學生完成體操動作,讓她尤為感動。張教授亦言,部分特殊學生的潛力遠超她的想像,例如她事前就未有想到他們可以完成側手翻這類難度較高的動作,故她認為,這恰好證明體操可以作為一個平台,讓他們一展所長。

 

為檢視成效,研究團隊於活動前後進行調。結果發現,只有65%的主流學生過去曾與智障學生接觸,而參加 過融和體操活動後,他們對智障學生的了解及理解都有所增長,例如更少學生誤解智障可以傳染,證明融和體操有助消除主流學生與特殊學生之間的隔閡。此外,82% 的主流學生對活動反應正面,惟張教授亦提醒,我們不應忽視6%的主流學生於過程中感到失望或不快,意味仍 有更多融和教育的需要。主流學生以外,97%特殊學生對 是次活動的體驗感到滿意,而浸大的志願學生助理亦同意,活動有助提高對智障人士與融和活動的認識,並促進領導能力與溝通技巧等通用技能的發展,從而培養浸大的畢業生特質。所有參加者中,高達89%表示將來願意 參與同類型活動,可見未來大有可為。

 

Self Photos / Files - Social Inclusion via Gymnastics 5

主流學生主動協助特殊學生完成體操動作

 

Self Photos / Files - Social Inclusion via Gymnastics 6

智障與否,無阻孩子感受融和體操樂趣

 

Self Photos / Files - Social Inclusion via Gymnastics 7

2019香港普及體操節期間的融和體操表演

 

資源匱乏成推廣絆

為進一步拓展其研究影響力,張教授後續展開一個提升研究影響力資助基金項目。是次計劃於社區實施,對象為輕度智障的成年人,以及閒暇時間較為充裕的長者。張教授成功邀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與匡智會參與合作,計劃涉及兩家庇護工場及兩家長者中心。整體安排與上一個項目類同,但為求鼓勵參加者投入比賽,最佳表現的兩隊獲邀於2019香港普及體操節期間進行過場 表演。由於大多數參加者此前都未有任何專業表演的經驗,因此能於可容納3,500名觀眾的伊利沙伯體育館表演,實屬難忘時刻。

 

縱然安排大致相同,但不同的環境卻讓張教授領略到截然不同的挑戰。於學校設置上,最大的難處是主流學生課業繁重,服學校讓學生參與校外活動殊不容易。至於庇護工場及長者中心的情況,資源緊絀則是更大問題,適合運動的場地與設施都大有不足。張教授直言,上述問題未能解決的話,將成為今後推廣融和體操的絆石。

 

Self Photos / Files - Social Inclusion via Gymnastics 8

場地資源是在社區推廣融和體操的巨大障礙

 

融和體育楷模

張教授的研究成果先後發表於兩個國際會議,包括於英國舉行的歐洲適應性運動會議以及於加拿大舉行的國際體操聯盟普及體操研討會。張教授亦向國際特殊奧林匹克成員介紹融和體操計劃,並獲得正面回響。香港特殊奧運會亦讚譽融和體操作為融和運動的模範,有助未來發展,讓大眾不論智障與否,都可同享體育樂趣,亦可藉此推廣社會共融。

 

基於上述研究對社會的重大影響,張教授榮獲2017/18 年度知識轉移獎。儘管事前並未預期,但她亦言,獎項是對她致力推廣融和體操的肯定。展望將來,張教授期望可於國際活動場合上展示融和體操,以將其推廣到全世界。